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育人育心——多举措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育人育心——多举措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2022年04月07日 15:10:53 访问量:550

——榆中县一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系列宣讲

为落实推进全市中小学“双心工程”全面深入实施,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落地见效,切实提高中小学家长、教师及学校管理者的心理健康素养,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助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围绕2021年年末举办的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指导工作活动中家长、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我校根据市、县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结合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与防疫要求,以学校公众平台、QQ、微信等多种线上媒介为载体,开展“育人育心——多举措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系列宣讲活动。

第一讲:家长关注问题解答

 

问题1.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认识负面情绪的意义?

何蕊芳:情绪从心理学角度没有负面、正面之分,无论那一种情绪都有它的意义。比如焦虑情绪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提醒,启示我们多做准备;悲伤是好的,有机会接触到被我们冰冻的悲伤,是一个和自己连接的机会,包含着疗愈。愤怒蕴含着力量,表达的事原则界线;恐惧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让我们更安全。总之,对于负面情绪,家长们首先要顺其自然接受,并示范引领孩子接受,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出来。

姜艳斐:负面情绪、正面情绪都是我们内心的体验,没有好坏对错之分,都非常的重要。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负面情绪可以使我们及时察觉到危险,保护我们。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积极的部分重新赋义,找到合理的应对策略。

王立冬: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他第一个安全的可以表达被允许的场域是家庭,因为他所有的系统里家庭就是半径距离离他最近的一个系统。家庭是一个情绪和心理的系统,孩子在家庭里能感受到他的情绪是允许表达出来的,能否接纳自己的情绪,再者在家庭这个容器里,他(她的)情绪是否被听见、看到和感受到,在这个过程中消化自已的情绪,在体验情绪中认识自己,提升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并从中得到成长!

张润娥:负面情绪我们一般也叫做消极情绪,那么,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自然而然对应存在的。情绪都会产生能量,积极情绪会给人强烈的正面美好的感受,而消极情绪可能会让人心情低落、沮丧无奈。但消极情绪引导得当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比如:生气甚至愤怒会激发人的上进心和羞耻心,父母及时疏导,会帮助孩子正确反思和自我归因,有助于孩子经事得以成长。悲伤或难过情绪,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的宝贵,理解包容的力量等。总之,一分为二地帮助孩子对待负面情绪的意义,家长要因势利导、动之以理。

张翔:“身教大于言行”,与其让家长帮助学生认识负面情绪不如让家长进行自我情绪管理训练。严格地说,情绪并无好坏之分,无论何种情绪都是一种表达自我内心感受的方式,无论成年人还是青少年再或是婴儿和老年人都有表达抒发情绪的需要。关于对情绪的理解和管理,较为有效的是以下四个部分:情绪的表达、情绪的识别、情绪的理解和情绪的接纳。

作为家长:我们若能在生活中有充分表达自我情绪的能力——我今天回家什么都不想干!针对这个状态还可以识别自我情绪的内容——我很烦躁,好像还有一点委屈,进而有意识地去理解自己的情绪——工作压力太大,老人住院等好多事情,让我很烦躁,老公还不理解自己,让自己很委屈。那么,我现在就是一个很烦躁很委屈的人——接纳自己的情绪,跟孩子表达以上的所有信息——表达情绪,让自己的重要他人明白自己目前的状态很不理想,与自我和解,只有接纳才能让自己成为自己,从困境中摆脱。

当我们可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们就成为了孩子情绪管理的示范者和榜样,最终孩子受益的不是我们说了什么,而是我们做了什么。

丁慧芸:一是和孩子充分共情。共情是亲子沟通的基础。共情不仅仅是我理解你为什么这样,更要将这份理解表达给对方。二是鼓励孩子主动表达情绪和感受。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表达不给评价,不要压制和批评,更多的是允许、理解和尊重。三是家长也要学会表达情绪。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情绪经历,了解情绪是暂时的,之后都有机会得到改善。四是教会孩子面对负面情绪的具体方法。遵循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的原则,寻找合理宣泄的途径,方法越具体越好,帮助孩子学会面对和调节负面情绪。

杨悦:其实情绪是非常正常非常自然的人类体验和感受。无论什么情绪,都有其存在的正面意义。不恰当的处理方式,才会造成伤害。想要教孩子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首先家长要对情绪有正确的认识。接纳孩子的情绪,情绪本身没有对错。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如果家长总能接纳他们的情绪,孩子会接收到一个信息:“情绪是正常的东西,可以坦然地面对它。”他们会从家长那里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今后遇到情绪时,就会积极地去应对。其次,要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和感受,父母亲要让孩子觉得任何感受都是可以表达的,千万不要简单的压制、批评甚至斥责孩子。最后,要教孩子管理情绪。家长可以教孩子学会把情绪通过文字写出来,或者是唱歌,或者到室外,或者是转化为其它方式。

 

问题2:家长如何帮助中小学生(比如小学生高年级阶段、中学生)调试情绪压力?

何蕊芳: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过高或过低的压力却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那么家长可以从以下层面帮助孩子。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接纳并表达情绪,鼓励他/她倾诉或者写日记,参加竞技性的体育运动。关注孩子的睡眠状况,保证充足睡眠。适当放松减压,陪孩子听听音乐,到户外呼吸新下空气,进行简单运动,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奏。帮助学生制定一些学习计划,把任务目标设定量化、明确具体时间,进行更好的自我激励。帮助孩子调整认知,正确看待并接纳情绪波动;引导孩子分享并与他人建立连接。值得注意的是当孩子的情绪状态超出可控范围时,家长应密切关注,必要时请心理老师或专业医疗机构人员介入。

陈琼琼:识别压力源,逐一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制定压力管理方案。

陈瑾瑜:首先建议家长调试好自身的情绪,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状态,避免将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其次家长了解中小学生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这个阶段孩子情绪变化的特点,往往比较情绪化也很容易激动,有时情绪会像过山车一样起伏,还可能会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又特别在意别人眼中自己的形象,这些都可能让孩子有较大的情绪压力。作为家长多一些了解就能多一些理解与体谅,我们首先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的一些烦躁、焦虑的情绪,多关心倾听和陪伴。同时看到孩子的优势与潜能,多给孩子正面的肯定,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调节,主动寻求学校心理老师或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张润娥:情绪的传递是迅捷而直接的,所以,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情绪压力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初中孩子的情绪压力主要有学业压力、人际压力、自我认可压力以及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或突发事件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家长如果能够细心用心地了解孩子情绪问题产生的原由,那么对孩子的帮助就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面对孩子的情绪压力,建议家长首先要关注孩子身体及饮食的变化以及安全保障。其次积极倾听对孩子的情绪疏导非常必要,家长要冷静理智地和孩子谈心沟通,让孩子“一吐为快”。在了解事由后,用同理心和孩子平等交流,帮助孩子正确对待、积极解决,最好能通过相关正面的人物故事或激励性事例等方式给孩子“讲道理”,家长尽量不要强加个人主观价值判断。最后,建议父母之间密切配合,给予孩子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和情感关注。如果孩子的情绪压力持续时间较长,就要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专业医生进行沟通,寻求专业指导。

丁慧芸:具体做法有:运动。户外活动,专注爱好;陪伴。允许充分的表达、积极的倾听、良好的沟通、轻松的环境;空间。尤其中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孩子一定的情绪释放空间。

  

问题3.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表达情绪?

何蕊芳:家长先要学会表达情绪,身教大于言教,孩子情绪表达方式,其实是从家长哪里学来的。教人先正己,把我在讲座里面说到的表达情绪的方法练习好,应用自如了再帮助引导孩子表达。

姜艳斐:表达情绪的第一步是识别情绪,家长可以和孩子探讨“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什么情绪”“为什么会这样”等问题促进孩子识别情绪。低年级学段家长可以用绘本为媒介进行沟通。沟通交流过程中家长要以倾听、理解、支持、包容的态度引导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可以直接表达,也可采用绘画、故事等方式促进表达。

王立冬:中小学阶段的孩子要注意他身心发展处在什么样的阶段,这样的一个发展的阶段,他会表现出来什么样的情绪状态和情绪的特征,作为家长要深切地去理解和共情到他情绪的背后实际上是他需求的满足程度如何?在家长应对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我们要深切地去理解和共情他(她)在表达着什么?诉说着什么,被母亲衷情凝视的孩子,他们将来会从容地凝视世界!

曾爱莉:家长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家长要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的情绪,共情孩子的情绪,比如家长在孩子发脾气时可以说:我感受到你现在很生气,你气坏了,你先自己待一会,等你消气了咱们谈谈。”当孩子对家长诉说自己的委屈时,家长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做到不评判,共情回应孩子的感受,当孩子的情绪被理解、被接纳时,他的情绪就能慢慢平复。其次,平时家长要用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情绪,善于说出自己的感受,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而不是经常用发脾气、摔东西等方式表达情绪。这样孩子可以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使用丰富的表达情绪的词汇,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第三,家长要教会孩子一些表达、宣泄情绪的方法,比如说出来,哭出来,写出来,通过运动、听音乐等方式宣泄情绪。比如:当孩子因为一些事情感到愤怒时,可以引导孩子尝试这样来表达:我很生气,因为______,我希望你______。

达菲菲:情绪表达的方式很多,有的人通过语言表达,有的人通过表情表达,有的人通过动作表达,也有的人不善于表达,将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或者压抑下来,不易被别人发现,这样的话就会对自己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我们鼓励一个人有情绪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情绪最直接的表达就是语言。所以运用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绪说出来,是需要一定训练的。家长自己要有一个好的表率,会表达,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孩子也就学会了。如果家长自己不表达,那么孩子也有可能不会表达,表达情绪是一种能力,家长要意识到这一点从小去培养。家长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有这个意识,刻意的让孩子把他的情绪说出来,以后孩子就会学会把这种情绪表达的模式,并且随机应用。

  

问题4.家长、教师如何正确看待归属感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何蕊芳:教师要了解归属感是一种人希望被接纳为一段关系或群体的一部分的情感需求,人们渴望在一段关系或一个群体中作为真实的自己受到肯定和重视。同时,归属感也是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支柱。家长首先要营造一个孩子在家里面的归属感,家:是孩子疗伤的地方,是可以撒娇、不讲理的地方,有你最亲的人,全世界把你放弃了,在这里你是我们的心肝宝贝。大部分家长都是这么想的,也在这样做,经常在表达的时候出问题,成为有条件的可以去的场所,有些家变成了孩子的宾馆。通过用心去倾听、理解孩子,而不是用理智去评判孩子。可以通过鼓励、训练、引导孩子关注内心感受。

王立冬:归属感在人的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情感的需求,因为在归属感中生命个体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确认,被接纳和认可的情感需求。不同的归属圈也是个体生命的社会刻度,在不断地提醒他(她)需要完成的成长任务,为自己的成长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在不同的归属圈里,孩子可以获得镜像自我,有机会认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同时有人际输出人际输入的体验,会促进他(她)的人际自我的发展。需要人的人是心理最健康的!

张润娥:归属感往往给人带来心理的幸福感。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所以,人对自己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家庭教育中,和睦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和他人友好相处,父母对单位的态度也会影响孩子对班级的态度。对于初中生来说,和谐友善的班级氛围对强化学生的存在感和归属感非常重要,也会增强学生的心理安全感。

陈琼琼:家长要把家庭打造成孩子温暖的港湾,使孩子在外面遭遇到烦恼能在家庭中多给孩子支持和鼓励,维护孩子的价值感和自尊,避免孩子产生孤独感,建立孩子在家庭中的归属感。学生在学校、班级中的归属感,是帮助学生探索外部世界的基本动力,能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的能力,激发集体荣誉感,在团队中获得社会交往的机会和能力。

孙筱: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阶段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如果得到满足,成年后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会蓬勃发展,其中归属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孩子们需要感受到他人的亲密和真诚的联结,而不是人际关系上的排斥和孤独。因此教师在学校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班级、对学校的归属感,家长在家庭则要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家成为安全的、充满爱的场所。

杨悦:归属感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殊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和维系的心理表现。缺乏归属感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任务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社交圈子狭窄,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因此,作为家长和教师要给予孩子安全、接纳的氛围,增加孩子对家庭、班集体的归属感。教师可以通过班级集体活动加强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接受、尊重和支持的感觉,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和课堂活动中感觉自己是重要的一部分。家长在家庭活动中也尽可能的让孩子体验、参与,感受到价值感。

达菲菲:归属感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我们是哪种角色,无论我们做什么,归属感是一种拥有陪伴的感觉,是不论何时何事都会有依靠的感觉。归属感会让我们产生稳定感。一个人对当前环境感到安全的时候,就会放下警惕心,全身心的投入到当前做的事情,而不会有其他想法,更愿意去认真对待自己目前要做的事情。

对于学生来讲,孩子能够在家庭中找到归属感,会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能主动跟家长沟通和交流,诉说自己内心的喜悦和不快,或者对一些问题,更容易形成积极的家庭氛围。

班级管理的核心就是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一个学生在班级中有归属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被集体接纳、认可和尊重,同时又强烈的希望自己能够去为集体回馈和奉献。会让学生在这个集体中更愿意去表现出真实的自己,表达真实想法,更愿意参与班级的一些事务,去为班级荣誉做出自己的贡献。

刘照涌:针对归属感,首先我们呼吁全社会提倡建设良好的家风家教家训,家庭是培养归属感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谐、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培养孩子强烈的归属感。其次,我们要加强学校班级凝聚力的建设,强化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通过各类活动来增强班级凝聚力、归属感。同时,要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力度,增强文化自信,强化国家意识,增强对国家的自豪感、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及归属感。

 

问题5.如何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早恋问题?

王立冬:首先我如果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不会用早恋这样的一个词,我会称为青春期型的恋爱。在青春期的时候,他要恋爱,这说明他的身心发展是健康和正常的,我要祝贺他,他成长的动力出现了!并且孩子在青春期发展恋情,他实际上是在为将来的亲密关系做准备,亲密关系发展中爱是需要学习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增强自身这种成长意识和自我性别的认同,并且发展出一种对恋爱和婚姻的健康理解,这对于孩子亲密关系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何蕊芳:初中孩子身体的成长规律推动着他要和异性有更加亲密的关系,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心理生理需求,我们应尊重孩子的这种需要,并帮助孩子对此建立正确的认识、并给予适当的帮助,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一些心理的干扰技术来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何院长的精彩解答可收看回放)。

有些家长让早恋关系转换成友谊,这样的发展可能性比较小,也不符合孩子与异性交往的目标,家长对这个早恋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

张润娥:青春期恋情就如藏在书包中的玫瑰,美好而青涩。作为家长要理性对待孩子的异性交往。首先要正确理解,异性交往是青春期孩子的一种心理需要,家长冷静对待既不要情绪失控地粗暴打骂,也不要没有原则地置之不理,父母要抱着理解的态度就会和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而这样的交流必然是积极有效的。其次是积极引导,俗话说,人是感情动物,所以,感情问题不能堵也很难压下去,必须循循善诱、娓娓引导,正反事例晓之以理,家长可以从书上或网上看看哪些智慧家长的处理方法。再次是加大对孩子的关注,强烈的关注和关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和期待,增强孩子的自尊感和自信心。有效的陪伴也让孩子愿意和父母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缓解青春期孩子“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孤独感。

陈琼琼:孩子愿意去探索两性关系,实际上是成长到青春期的重要标志。但孩子经常不能很好地解决两性关系出现的种种问题,这时必须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

张亚红:当孩子早恋一定不要打骂孩子,青春期的孩子非常的敏感,如果家长用过激的行为强行阻止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对异性更加的依恋。也不要将事情闹大,孩子的自尊心非常强,如果把事情闹大让孩子在全校师生前面没有颜面,令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变差,严重的情况会使得学生产生轻生的想法。同时建议学校开设情感心理辅导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班会、专题讲座及团体辅导活动等,帮助学生解决在情感摸索与交往阶段所产生的困惑。

张翔:孩子“早恋”啦,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们进入了两性关系的最初探索阶段,从生理上说是健康发展的标志,从心理上说是一种情感的需要。同时也给家长一个很明确的提醒“我的孩子长大了”,“我们要换换对待他/她的方式了”。同时,作为监护人要科学引导孩子树立健康的恋爱观,安全的恋爱过程,负责任的恋爱方式等,洪水是堵不住的,疏通才是硬道理!

达菲菲:学生的早恋问题出在了“早”字,而不是“恋”字。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有些家长会感到非常的紧张尤其是女孩子的家长。这是传统观念的因素影响当然也会担忧因为恋爱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一旦出现这个问题,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说明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还有了异性情感需求,渴望获得亲密关系。这是每个人正常发展的一种规律,只是时间不同,有的迟,有的早。所以家长不必过于担心,但正确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个人觉得,家长应该在小学阶段就对孩子的感情观进行积极引导,那么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恋情的时候,不至于过于盲目和冲动。家长要跟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孩子“早恋”的真实的心理需求和动机,帮助孩子分析对方身上的优点和缺点,理清恋爱当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来帮助孩子理性应对。

青春期恋情亦疏不亦堵!然后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切记因为这类事情破坏亲子关系。

刘照涌:关于孩子的早恋问题,表面上看是孩子早恋问题(青春期恋情),实际上是我们家长和成年人教育理念的问题。从国内相关数据报道可以看出,女孩子大都在五、六年级,男孩子大都到六、七年级开始性发育,身体发育的不断推进,女生在小学高年级,男生在小学高段及初中低段大都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异性之间产生好奇和好感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作为家长,应该敏锐地观察到孩子在成长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及时关心、科学引导、有效交流尤为重要。作为学校及教师要开设相关的课程,加强青春期教育辅导,科学引导孩子们正确面对自身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正确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学校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艺展示、科技创新及劳动实践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科学引导青春期学生的注意力、创造力、探究力,合理分配学生在青春期的旺盛精力。国家与社会要加强对网络、媒体、图书的监管力度,坚决消除不健康信息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利因素,坚决打击侵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种不良因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目前,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加大对青少年青春期教育的指导和支持,科学设置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尤其要在性教育方面有所突破,为广大青少年平稳、安全、健康成长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制,为青少年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打下重要的基础。

 

问题6:孩子做作业拖拉,往往磨叽到很晚,家长如何做帮助学生提高作业效率并保证质量?教师层面该如何做?

何蕊芳:

1.有效管理时间 培养规则意识。孩子的作业拖拉与平常生活磨蹭、遇到困难逃避分不开的。家长要与孩子一道分析作业中难度最大的、最重要的那部分,让孩子首先完成这部分作业。当孩子专注地处理好最重要最难的作业后,就会有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之后就可以战胜更多地困难。

2.改善学习环境,激励措施到位。孩子在家拖拉与学习环境有很大关系,家里环境如果容易让孩子分心的话,就可能造成孩子养成拖拉习惯。家长要给孩子提供相对安静单独的房间。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可以坐在一旁看孩子的书本,或是在一旁练字等,保持安静,尽量不要发出任何噪音。如果孩子提前完成了作业,家长可以进行一些表扬与鼓励。 

3.适时榜样示范,心理技术支持。家长可以给孩子做好榜样,分享自己在工作中如何做到高要求、高效率、有比较强的时间观念的。初中孩子拖拉还与孩子主观专注力不集中是分不开的,家长可以尝试多种方法提高孩子专注力。如:孩子看电视时,不要让他老是切换频道;当孩子兴致勃勃跟你说话时,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要听孩子把话说完等。

王立冬:我们首先要看孩子他在写作业拖沓的时候,背后拖沓的动机是什么,拖沓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再和孩子去沟通,看看我们怎么样来解决他的拖沓问题,我们需要和他达成协议,怎样做双方都能遵守协议。还有探讨做作业的意义是什么?看看孩子怎么来看待,人从生存的角度学习是其适应的需要,写作业对孩子来说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陈瑾瑜: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磨蹭、拖拉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孩子在学习技能上有障碍、或是碰到了看起来太难的任务想逃避一下、也有可能孩子是想通过磨蹭来表达“我不想做,你强迫不了我”,找准原因更能有的放矢地去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建立日常学习作息惯例,确保每个活动都有截止时间。在孩子因为磨蹭拖拉完不成任务有情绪时,我们可以共情地倾听,但不要替孩子去解决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做一个沟通协作,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和承担拖延造成的后果。当孩子效率较高地完成任务时我们要给孩子适当的奖励,其实归根结底,提高孩子学习效率的前提是:孩子学完了,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才是有效的奖励,也往往是最直接的动力。

张亚红:跟孩子因为写作业做功课这类的事情训斥、赌气甚至撂狠话,可能都没啥用,可能只会把自己气到脱发、高血压和乳腺增生。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把心态放平,一步步进行引导,比如,孩子面临很多复杂任务或者面对大目标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无论你要做什么,先列一个清单,把问题分解成你最容易完成的动作,然后一步步去完善,就会帮你最快的达到目的,以此保持孩子的正向感觉,进而才能保持学习兴趣,体验到价值感和成就感,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内在动力。

杨悦:孩子做作业拖拉,作为家长首先应该了解一下孩子拖拉对的真实原因,是因为课程难度增加孩子不会做作业,还是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有心事?了解了原因之后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另外,作为教师,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有效分层,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信心。

 

问题7:学生在家不愿意与家长交流,喜欢一个人待着,家长该怎么做?

何蕊芳:孩子逐渐长大,慢慢会形成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每天遇到的事情,不一定愿意每一件都跟父母分享。当然,家长出于关心孩子成长的心理,希望了解孩子的初衷也无可厚非,那么该怎样应对孩子不愿与自己沟通呢?家长可以这样做:

一是关心孩子内心的想法。有的时候孩子可能想同父母沟通,但是做父母的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没有耐心甚至听不懂孩子说什么,从而武断的认为是孩子在无理取闹。而孩子又不知道父母到底在想什么,到底要他们怎么做,沟通就此中断。孩子不是一个傀儡,也有自己的思想,所以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

二是不是只有大人的事才最重要。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说话和行为不以为然。觉得他们只是孩子,只需要好好吃饭、睡觉和学习就可以了。但是孩子也有思想,做父母的应该坐下耐心听孩子说话。

三是对孩子提各种要求,自己也要做到。“对孩子满格要求,对自己轻易打折”这种现象在相当大的一部分父母当中都是很常见的,有的时候自己做不到,却一味的要求孩子,似乎在他们的眼里,孩子本来就应该听父母的。

所以,做父母的应该尊重孩子,平时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平等对待孩子,沟通自然就顺畅了。

王立冬:我们先要澄清和觉察一下,孩子不愿意与家长交流,这个交流是家长的期待,还是孩子他需要去交流?在孩子不同发展阶段,需要适当地与家长分离,这是孩子的成长任务需要完成的个体化分离。家长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和边界吗?允许孩子自己的选择吗?好的交流是尊重彼此的空间和允许对方有自己的世界!

陈瑾瑜:其实如果让我们一起回想一下自己的中小学阶段,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当时的你最喜欢和谁一起玩耍?最信任的人是谁?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找谁倾诉?有困惑时会向谁去寻找答案?……看到这时我们的脑海中可能已经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些名字,而且往往不是我们的父母。

从进入青春期开始,同龄伙伴渐渐替代了父母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其实对青少年在青春期时期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接纳这个变化,同时思考孩子怎样的交流方式和内容,可以让孩子愿意继续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喜怒哀乐。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不喜欢父母过多干预,不乐意接受强制的命令,那我们可以试试同理心的沟通方法,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带着好奇心多积极倾听,不在孩子与我们沟通时急于分析、评论、质疑、反对。

张翔:这种情况要分清是家长的焦虑和担心还是孩子需要处理的问题,是需要家长澄清的过程。通常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我们都说孩子“逆反了”“不听话了”、进入“心理断乳期”了。其实,这个时候的父母也同时进入了一个时期——“失控焦虑期”,曾经那个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的孩子不见了,那个每当数到“3”就听话了的情况不在了,所以,父母们对自己孩子的“百分百”控制也失去了,这种焦虑会让更多的父母变本加厉地实施控制,想方设法地实现管控,可孩子毕竟长大了,他们需要独立,独立不仅仅是私有的空间还有他们所认为的自己的所有东西不被“侵犯”,比如,房间物品的摆放、衣物的放置、日记本的保密……这是一个个体生命的“独立宣言”,也是孩子希望成长、期待成熟的标志。作为家长,满足护孩子的这份独立愿望是我们的责任,努力希望夺回对孩子的控制权力是一种破坏。请放下我们那份“失控焦虑”,让孩子健康地独立成长吧!

丁慧芸:反省自身言行,做合格家长。当亲子之间出现沟通障碍,家长首先要反省自身,生活中是不是有不当的语言和举止,阻碍了孩子与自己的沟通。

保障交流时间,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间。作为家长,家庭教育观念需要发展和更新,不要急于批评、指责和纠正,对孩子的一些观点充分理解与尊重,站在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问题。

掌握沟通方法,拓宽沟通话题。沟通方法必须根据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来进行,从“我讲”变成“我听”;沟通的话题不要仅限于学业,也可以聊聊自己的烦心事,少讲大道理,学会换位思考。

 

问题8.随着孩子对自我健康认知的提升,孩子会怀疑是否患有抑郁症,但又不愿意去医院,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

何蕊芳:首先,在孩子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以后,家长可以通过沟通来帮孩子澄清,哪些表现是抑郁症的表现,那些表现是孩子正常的情绪反应。这个可能对家长来说有些困难,可以从孩子的表现来大致判断是否有抑郁症的可能,比如从饮食、睡眠、体重、反应(思维)是否迟滞、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有自责反应、优柔寡断决断症状等。还要通过对孩子兴趣的变化来判断,比如,以前感兴趣的事情现在不再感兴趣了,并且大部分时间都高兴不起来,闷闷不乐。还有判断孩子是否有自杀意念、自杀计划以及评估危机因素及保护因素,进一步做好自杀预防,放大保护因素。最简单的办法是,孩子如有疑问,带领他到心理门诊,让专业人士来判断。(何院长的精彩解答可收看回放)。

王立冬:首先对于孩子得了抑郁症,孩子自己怀疑这个部分,我认为在疾病中要看到希望,这个孩子他在探索,我怎么了?家长自身要努力提升自我的心理健康素养,也就是个体生命在应对自身及他人心理疾病方面所养成的知识态度和行为能力!与孩子沟通了解他(她)对去医院最担心和恐惧的是什么?看看爸爸妈妈怎样做能帮到你。

张润娥: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元的。孩子怀疑自己得了心理疾病,比如说自己有抑郁症,可能是孩子对这个病症有着自己一知半解的认识或理解。建议家长首先要及时“补课”,相对全面地了解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正确知识。家长不要生硬地批评或劝解孩子,而是耐心地问问孩子,他(她)是如何给自己“确诊”的,在交流中注意倾听和观察孩子的语言和表情,找到让孩子情绪困扰的原由,判断孩子自称“有病”的动机或心理需求。同时,家长和孩子一起“研究”一下抑郁情绪方面的知识,帮助孩子澄清对号入座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在解决了认知方面的问题后,家长要细心观察和分析孩子近段时间的状态,如果确有一些反常的情况,就要积极寻医问诊,进行专业治疗。

张亚红:现代人的心理问题日渐严重,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问题。在一般人看来,抑郁症只存在于成年人之中,毕竟那么多的烦恼都是长大后才一个个冒出来的,小孩子应该没什么烦恼才对。但事实上,大人眼中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其实也可能患上抑郁症。孩子罹患抑郁症后,在方方面面都失去了生机,就像一朵枯萎的花儿一样。作为家长,一定要多多留心注意观察孩子,不要否定他的存在,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一门心思抓孩子的学习,要让孩子适当增加文体活动,帮助学会自我放松,使生活丰富、充实。如果发现孩子有抑郁的倾向时,及时沟通,对待青少年抑郁症,应该像对待感冒或其他疾病一样,坦然地、主动地、没有病耻感地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尽早发现抑郁症的症状,尽早进行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走出抑郁的阴影。

 

问题9:孩子一到考试就身体不舒服,肠胃疼、恶心、睡不好觉,请问是什么原因?

何蕊芳:这个问题是一种孩子遇到压力时的身体反应,会有很多身体症状,没有大的反应,不需要去医院,但给予心理上的支持非常重要,准确的传递给孩子家长理解他面对考试的艰难和努力就可以了。及时调整自身心态,考试是对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避免过度劳累,在家可以做一些放松训练,具体方法视频上面已经有了。保持稳定的情绪,多吃蔬菜水果,多去户外散步晒太阳缓解压力等。如果睡眠障碍严重,可及时就医。这可能是青少年比较常见的一种焦虑,考试焦虑的躯体反应,考试焦虑顾名思义就是因考试来临而产生的一种极度担心和焦虑的心理状态。适当的紧张其实可以帮助提高学习动机和效率,但是当这种感觉过于强烈的时候,则会严重损害学习的能力,并影响考试的表现。

引起考试焦虑的因素,可能是准备不足心中没有把握,可能是过于看重结果害怕失败,也可能是因为有之前有过挫败的经历。如果孩子这种情况已经持续较长时间,自行调整效果不明显,那建议寻求心理老师或者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考试焦虑的心理辅导效果往往是比较明显的。

王立冬:在面对考试焦虑和压力的状态下,孩子会用躯体反应的方式来表达他情绪的痛苦和焦虑,因为人的身体不适更能够被人接受,他在心理上实际上是对自己的这个部分也在做合理化,这是他(她)应对压力的方式。因为身体的不适比心理痛苦好受一些。所以我们需要和孩子共同面对和调节压力,促进他(她)把压力安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与压力共处,带着焦虑和压力一起前行!

陈琼琼:这种情况提示在压力应对方面缺乏足够的技能。鼓励孩子用言语等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紧张和压力,能认识到身体不舒服是情绪表达另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增加身体煅炼,能通过一些兴趣爱好宣泄不良情绪、转移注意力,掌握正向思维、放松训练等情绪调节技术。

张亚红:这种情况的学生比较常见,大多数是心因性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紧张引起的。学生如果特别留意并且与考试建立了联系,那么以后一到考试就会人为的留意或感觉身体的某个部位,那么身体不适的感觉,就会被暗示出来。因此我们比较好的做法是不刻意,不强化。具体来说第一是减轻孩子的压力,主要是减少对名次的关注,不要把它当回事,而谈到学校里的事儿时,多和孩子谈论学习以外的事情,尊重孩子的判断,逐渐让他感到父母更关注他的全面的成长。第二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即使他可能确实是在找借口,但也可以先用语言和肢体动作,表达父母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关注。第三,如果再持续发生这样的事情,需要带孩子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备注

高校专家:

王立冬 兰州财经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研究生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兰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督导师。

姜艳斐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精神卫生系统专家。

何蕊芳 主任医师,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西北民族大学教授。

陈琼琼 副主任医师、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省精神卫生中心睡眠中心主任。

解答问题专家团队

陈瑾瑜 上海市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上海市徐汇区心理学科带头人及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事。

张润娥 兰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指导工作坊负责人、兰州外国语学校校长。

曾爱莉 兰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导工作坊负责人、水车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达菲菲 兰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个案指导工作坊负责人、兰州市第三十三中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张 翔 兰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团辅指导工作坊负责人、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刘照涌 兰州市第三中学校长

张亚红 兰州市第五十四中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丁慧芸 北京八中兰州分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杨 悦 兰州新区舟曲中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孙 筱 兰炼二小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编辑:宋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一悟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城关镇栖云北路184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